新东方:写作怎样“告别印象主义”
2015-10-30 10:26
来源:英语学习VIP
作者:张妍彦
清华大学的学者刘瑜曾在其《告别印象主义》一文中,批判了当今学术研究语意含糊、逻辑不详、论据朦胧的“印象主义”风潮。反观上个世纪初的胡适和顾准,“在一个几千年陶醉于’意境美’的文化里…不孤假虎威,不故弄玄虚,倾心于’此话怎讲’和’何以见得’这样朴素的思维方式。”联系自身,我们的英语论文写作、又或者一般的文章写作固然上升不到“印象主义”的高度,但“语意含糊、逻辑不详、论据朦胧”的毛病却是有的。
譬如说课上利用图表进行分析写作的练习时,这一毛病就出现了。让我们先来看看所用的图表,如下所示:
图表中A、B、C为三个公司的工作岗位,X轴的1-10表示应聘者的满意程度,数字越大则越令人满意。大部分学生均希望选择C工作,从他们的中文表述中,不难总结其原因在于从图表中,我们能够明显看出C工作赚得最多,尽管位置差强人意、工作时间又最长;既然工资和奖金是我们最看重的部分,那么如果要写分析文章的话,写作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工资和奖金上,在文章总起开篇后直接进行分析说明,位置和工作时长则应放在后面。
可实际的写作呢?不知是否是受到图表各项要素的位置影响,几乎所有人都会按照其顺序,从工资讲到位置、讲到工作时长,最后才是奖金,句式不出人意料地也是“First…second...third...and the last but not least…”;写作功底稍微好一点的虽然能够用上more importantly、more significantly甚至furthermore、moreover这样的连接词,但文章的重点和逻辑完全找不到,只是在把眼睛所见的条条框框、脑中所想的句子词汇拼凑成一篇文章而已,何谈分析?
那么这时候学生往往就会提问,我应该怎么写才能体现出文章的逻辑性呢?想想本文开篇提到的大师胡适和顾准,以及他们所倾心的“此话怎讲”和“何以见得”这样朴素的思维方式。在动笔写作之前,我们不妨也学学他们、多问问自己“为什么?”:
我会选择工作C。
↓ 为什么?
因为工作C所得收入最高。
↓ 此话怎讲?
工作C每月能获得最高的工资及奖金,而对于我而言,高收入是最为重要的,可以保障我的基本生活,并且我还能利用余下的钱进行自我投资。
↓ 只考虑钱的因素吗?
工作地点和时长当然也需要考虑,但并不是我目前最关注的因素;地点不近也不远,说明我可能需要乘坐公交车才能到达,但乘坐公交能欣赏到沿途风景,还能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上下班的心态;而工作C虽然所需时间最长,但俗话有云“多劳多得”,我并不介意付出多点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。
修改后的分析文章条理逻辑明显要比原先从“工资→位置→工作时长→奖金”的分析要清晰得多,而且读者能够很明确地读懂作者想要选择工作C的层层考虑,不再是只有作者本人能明白自己写了些什么的“印象主义”了。英语本身就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、重理性、强调形式论证的语言,我们在日后的写作中更应该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,再通过起承转合的连接,把自己所思所想的中心意思通过词汇的组合表达出来。
更多精彩内容 >> 新东方网英语频道
全国新东方英语课程搜索
(编辑:何莹莹)
|
|